畅销书《从零开始做运营》的作者张亮。
张亮是谁?
张亮是拥有十五年国内一线互联网企业运营经验的行业大佬。曾在盛大集团负责积分体系运营,每年管理过亿元人民币价值积分的发放与兑换,第 26 届-30 届集团嘉年华活动负责人,创造过 7 天活动累计充值 2.3 亿元人民币的效果记录;曾在扫描全能王、名片全能王任高级运营经理,使用 Referral 策略实现全球用户增长,该体系上线后无迭代持续运营 2 年以上;曾任订餐小秘书运营副总裁,带领散单业务团队,创造过连续 3 月移动端订单量和销量环比 100% 增长记录。
他著有《从零开始做运营》,3 年累计销售额破 1000 万元人民币,这是国内第一本讲述互联网运营的书籍,也是很多运营人职场的启蒙教科书。
从这个专栏里,你可能会读到以下方面的内容:
我希望在这个专栏里,我们可以对「运营」这件事儿,从案例出发,对底层逻辑进行探索,最终,我们可能会得到看待运营甚至看待世界的新鲜视角。
运营可能是一种思维方式
目标思维:该怎样正确面对繁重的KPI?
成本思维:怎样最大化你的投入产出比?
效率为先:快速找到你团队的MVP
全局思维:透过不同看整体
过滤思维:择其善者而从之
中台思维:帮你提升工作效率
焦点思维:找到你的发力点
杠杆思维:让支点的作用放大
利益相关:让你的选择利益最大化
同理心:理解你的用户
自然联想:锻炼你的思维模式
风险意识:降低面对风险的成本
批判性思维:解决你的实际问题
以点带面:打造爆款
以终为始:验证你的决策和拆解工作
解构思维:组装你的认知和判断
逆向思维:打破你的常规思路
反求诸己:让自己能做的更多
思维只是工具
你会发现,即使你不是一个运营人,但你在工作生活中已经愈来愈多的接触到一些运营手段。
写项目报告甚至是工作周报,其实就是内容运营的范畴,更别说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你的输出就会用到运营手段,比如怎么定位内容,怎么吸粉,怎么分发……
当你和同事沟通项目进展,或者面对产品经理甚至是运营人的繁多需求时,怎么去更快速的理解并良好沟通这就是用户运营的范畴,你需要了解对方的需求本质并快速给出“安抚”方案。
当你作为一个程序员或者是产品经理,研发出某款产品时,你肯定想第一时间得到更多人的肯定和传播,那此时你就需要产品运营和市场营销的手段,比如怎么获取第一批种子?怎么从 1000 人扩大到 100000 人的用户群……
尤其是现在产品越来越同质化,差异化越来越小的情况下,运营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运营无法让 0-1,但是运营可以让 1-1000……
当然了,如果你是一个项目经理,需要管理一个团队,那么怎么协调资源按需分配,怎么运营团队也需要运营相关的知识。
所以说,如果你也有一颗想突破职位瓶颈,获取职场主动权的“野心”,不妨订阅本专栏,并和业内资深的大佬专家在群里享受学术的交流氛围。
这两年,除了「运营」自身的发展遇到了困局,也遭受了很多新概念的冲击,首当其冲的是硅谷出现的一个新的理念,也是一个团队配置,叫做「增长黑客」。
「增长黑客」是非常硅谷的一套体系,符合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流程、标准、可控。
对国内的运营来说,当增长黑客到来时,都是懵懵懂懂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如果我们仔细拆解 AARRR 会发现,国内的运营所做的一切,并没有不符合这个模型,但一个运营人员覆盖了一个团队的工作,他们之间的差异也极为明显,即:
运营背负 KPI,永远寻求的是一个正向反馈的行为结果,而增长黑客团队通过北极星,通过不断的验证但可以接受负面反馈的做法给予了其更大的自由度和空间。
虽然存在差异,但他们背后的逻辑却极其一致:
在面对流量越来越难获取和转化的现实条件下,必须找到破局点,从而让自身获得竞争优势。
你可能会说,为什么你这么笃定两个不同的名词或者组织,他们背后的逻辑是一致的?
其实很简单,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需要把表面的迷雾给拨开,然后去洞悉它的内核与本质。譬如说,大概 10 年前,我在某公司任职的时候,我们所有的抽奖活动的底层,都是一个爆率控制系统加上一个奖品配置系统。
这些活动的关键内核就是一个抽奖系统,活动叫什么名字,是什么规则,都是外在的包装。
那么,回到「运营」和「增长黑客」。
「运营」的定义或许众说纷纭,但「运营」的核心其实就做两件事儿,要么扩大用户规模,要么扩大收入规模,通过完成这两件事儿,使产品能够延长生命周期,获得变现能力,也就是「运营的目的其实就是让产品活的更好、活得更久。」
虽然「运营」从来没有试图去用模型来解释问题,但是「运营」的工作却一直在跟随 AARRR 的底层逻辑。
只是,在中国互联网的背景下,「运营」未必就具备了独立的产品人员、开发团队、市场投放或者市场营销职能的角色。但是,「运营」一样需要推动产品、研发、市场,共同配合来实现 AARRR 模型的贯通。
因此,从我的角度看,国内的运营其实和国外的「增长黑客」确实从底层逻辑上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别。
于是,有一天,我突然想到,既然是这样,为什么我们要纠结职位叫什么,而不是去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
想通了这件事儿,我就决定,我要从思维方式的底层逻辑来结构「互联网运营」这件事儿了。
连载就如开彩票 偶尔赚个奶茶钱 但是,那种小期待、小惊喜 却是过程中最难忘的部分 每周定时更新 期待你的关注
我在和作者聊天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他相信未来某一天,运营势必会和产品经理又合二为一成为一个全新的岗位。”
至于为什么呢?大家可以在专栏交流群里跟他进行更具体的交流和探讨。